世界紅茶報告|工夫紅茶盛極華夏
茶友網(wǎng)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世界紅茶報告|工夫紅茶盛極華夏


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編輯部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工夫紅茶盛極華夏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隨出口貿易的發(fā)展,武夷正山小種和工夫紅茶的生產和銷售量遠不能滿足西方及俄羅斯的要求。于是比小種紅茶的制法較為簡單的“閔紅”三大工夫紅茶始得大量發(fā)展。早年已有生產“工夫紅茶”的為武夷山(崇安縣),“崇安工夫主產地為武夷山市的下梅、上梅、五夫及汾水關、大安、小漿一帶”。18世紀中葉后,福建閩東北距武夷山較近的茶葉生產區(qū),為應需求大力發(fā)展“工夫紅茶”的還有武夷周邊縣。19世紀中葉發(fā)展到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等省。

據(jù)1949年出版的威廉、烏克思著、吳覺農等翻譯的《茶葉全書》記載,19世紀的中國紅茶分為兩大類,即華北工夫茶與華南工夫茶。華北工夫茶為英國當時盛行的早餐茶,產于湖北、湖南、江西及安徽,代表有祁紅、寧紅與宜紅。其中祁紅色濃味厚,有馥郁的香氣;寧紅外形秀麗,色黑,湯色鮮紅誘人;宜紅條緊,湯色、香味均較好,但有時捎帶煙味。

華南功夫茶主產于福建,代表產品有坦洋工夫、政和工夫和白琳工夫?!恫枞~全書》稱,坦洋工夫滋味濃厚、鮮爽且有刺激性;政和工夫常被視為大葉工夫紅茶中之最優(yōu)等者,香味極佳,湯色鮮紅;白琳工夫條索細緊,是中國紅茶外形之最佳者,湯水鮮明而芳香。



清乾隆22年(1757年)閉關至清咸豐三年(1853年)福州開港之前,閩北諸縣(主要為政和、崇安、邵武、沙縣),還有閩東的福安、古田等縣產制的外山小種紅茶,均匯聚于崇安下梅,再由人工運往江西鉛山河口,或再加工包裝后水運到廣州十三行,出口西方歐美;另一條路運往漢口轉河南、山西販運恰克圖俄蒙邊界。1853年,福州等五個口岸開放通商后,英人等西方商客及廣州十三行的買辦,大批涌入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等靠近福州、廈門、漢口、上海、寧波等港口的茶區(qū),有的直接發(fā)展紅茶采制加工生產,有的予發(fā)貸款予訂合同,大量采購運銷紅茶等,他們繞開廣州,直接往臨近的口岸,將茶葉輸往外國。當年,最靠近福州的“閩紅”三大工夫(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的產區(qū),生產急速發(fā)展,產區(qū)不斷擴大,諸如“坦洋工夫”紅茶,從福安縣擴展到周寧、壽寧、霞浦、拓榮等縣,原寧德縣(今蕉城區(qū))天山茶區(qū)亦有產制部分“天山紅”。福建成為當年工夫紅茶生產量和銷量最大的著名茶區(qū)。18世紀中葉前后,中國工夫紅茶從武夷山、亦推廣到江西鉛山一帶,稱為“河紅”。19世紀中葉又傳到江西寧州,為“寧紅”、湖北宜昌為“宜紅”、湖南安化為“湘紅”、安徽祁門為“祁紅”;還有浙江杭州的“九曲紅梅”以及臺灣紅茶。發(fā)展到20世紀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葉,又產制有云南的“滇紅”、四川宜賓的“川紅”、浙江紹興等地的“越紅”、江蘇的“蘇紅”等。至21世紀初,又產生有紅茶新品,如福建武夷山的“金駿眉”、“銀駿眉”、寧德市蕉城區(qū)的“天山紅”、安徽東至縣的“紅牡丹”、廣東“英德金毫”、河南“信陽紅茶”、四川“紅貴人”臺灣花蓮“蜜香紅茶”等高級工夫紅茶。


(一)紫羅蘭香“政和工夫”1

“凝脂含香紫羅蘭”是對政和工夫紅茶的贊語,它揭示了政和工夫飽含紫羅蘭香氣的獨特品質。政和工夫,產于閩東北的政和縣(公元1000年前屬寧德縣,其后建縣,歸建寧府)。政和縣是福建省古老的茶區(qū)之一,在宋朝盛產名貴的芽茶(似現(xiàn)在的白毫銀針),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已選作貢茶,喜動龍顏,徽宗皇帝乃將“政和”年號賜作縣名。

政和工夫紅茶,乃由武夷山茶工藝傳入政和后,逐步演變而成。那時亦有產制部分“煙小種”。它原產于政和縣鐵山鄉(xiāng)的錦屏行政村(古稱遂應場)的仙巖山,所產的茶葉曾稱“仙巖茶”。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前,政和縣遂應場產中外馳名的“遂應場仙巖工夫紅茶”,已遠銷英國。其后縣內茶區(qū)大量生產紅茶,稱為“政和工夫”。1879年在鐵山發(fā)現(xiàn)政和大白茶品種,制成紅茶,其品質優(yōu)良,從此政和工夫便有大紅、小紅及小種紅茶之別。

政和工夫紅茶起源的年代,原來茶葉界人士均認為是始于18世紀中葉。近年經進一步考證,政和工夫紅茶的源流應追溯到1790~1826年之前。據(jù)原政和縣遂應場“萬壽生”茶行保存的1926年的一份英文WRN EU CHON茶廠的《政和工夫紅茶在英國的打假聲明》道:“我們WRN EU CHON已在遂應場建廠百余年,收購并加工有中外馳名的‘錦屏仙巖山’采摘下來的茶葉”?!斑@款品質一流的“HOP MO”的紅茶是在特定的條件及我們的指導下,由經驗豐富的工人師傅經過細致的采摘、分類、炒青及篩分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因此其品質及風味及其純正精良,深得顧客滿意”。當時有商人向國外市場供應假冒的茶葉產品,故有“打假聲明”的出現(xiàn)。一紙當年珍貴的打假聲明將政和工夫紅茶產銷時間推前一個多世紀。

政和工夫紅茶是“閩紅”中最具高山名茶品質的紅茶,它的茶條肥壯厚實,毫芽心白顯露,湯色紅濃艷亮,香似紫羅蘭而著稱,它于1950-1969年曾經由上??诎冻隹谠K聯(lián)和東歐。1970年后,因銷路停滯而極少生產,直到2003年后才逐漸恢復生產,,2009年產紅茶856噸,一部分內銷,一部分出口。其新創(chuàng)產品先后于2006-2008年迎北京奧運會而舉行的“三屆名茶”評選、2010年上海世博會名茶評優(yōu),2011年澳大利亞中國文化年名茶評選、2012年美國世界茶博會名茶評優(yōu)等全國和國際茶事活動中,有多個優(yōu)質產品均獲金獎。



(二)馳譽天涯“坦洋工夫”

18世紀中期,在世界紅茶貿易興旺時期,福建閩東(今寧德市)的福安縣(市)產生了紅茶,開始是“煙小種”,后產“坦洋工夫”紅茶,成為中國“五口通商”后(19世紀中后期)出口西方的主要茶葉。

被稱“馳香飲茶遍天涯”的“坦洋工夫”紅茶,是與“政和工夫”同時興起的工夫紅茶,其產地遍布閩東五縣,它源于福建福安縣社口鎮(zhèn)坦洋村,據(jù)原福安農業(yè)??茖W校(今寧德職業(yè)技術學院)老高級講師戈佩貞先生記述:明初坦洋村民胡有才培植出優(yōu)良茶樹品種——坦洋菜茶,初采葉作為菜肴,故名菜茶。后加工成烘青綠茶 ,演變?yōu)轱嬃稀?8世紀中葉,又制成紅茶。近經著者考證,福安市社口鎮(zhèn)坦洋村開始創(chuàng)制紅茶的是胡福四(1722-1791年)。傳說有一年他依父兄之命到廣州,不幸落水遇救,熱心洋行買辦告訴他英商喜歡一種紅茶(疑為小種紅茶)重金難求,并將這種紅茶制法傳授給他,口囑其返鄉(xiāng)試制。胡福四回到坦洋村,便如法研造,經一番研究努力,終于制成,后來鄉(xiāng)人競相仿制,創(chuàng)始時間是1740年前后。這個傳說正好是福建產制煙小種的時期。后延至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紅茶出口貿易興盛,胡福四家族后人興辦“萬興隆”茶行,以坦洋萊茶為原料,改進工藝,制成工夫紅茶,自1851年始以“坦洋工夫”為商標,開始經福州運銷西歐,遠至英、荷蘭、日本、東南亞、馬來西亞等二十余個國家及地區(qū)。當時閩東五縣及浙江泰順縣的紅茶均集中坦洋,并標以“坦洋工夫紅茶”運往海外。這坦洋工夫紅茶也逐漸形成為世界性的飲料。至1915年由福建福安商會選送的茶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牌獎章后又奠定了世界品牌的地位。自1881年~1936年的50余年間,坦洋工夫紅茶每年平均出口量500余噸,1936年僅福安市即產紅茶1000噸。它于1950-1969年曾出口前蘇聯(lián)及東歐。1970年后基本停產,直至2003年后才恢復生產,2009年福安市產紅茶3040噸,大多內銷,少量出口。其新制的產品先后于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的名茶評優(yōu)等活動中,獲得金獎。

當年坦洋茶的暢銷帶給坦洋村的空前繁榮,坦洋一條街36家茶行,雇工3000余人,每年收購周邊七八個縣,方圓幾百里生產的茶葉,年銷紅茶兩萬多箱。每年收外匯茶銀百余萬元。各國出版的世界地圖均明顯標明“中國坦洋”的地理位置。國外來信也無需冠以省、地、縣全稱,只需起名“中國坦洋”便可正確無誤抵達收信人手中。坦洋紅茶的當家品種——坦洋菜茶,原產于高峰聳翠的白云山麓,質優(yōu)高產,耐旱抗瘠,栽培歷史悠久,遍布茶區(qū)和國內四川、江蘇、湖北、湖南等省部分茶區(qū)外,也曾漂洋過海到國外。


(三)獨具桔紅“白琳工夫”

19世紀五十年代,與福安、柘榮、霞浦縣交界的福鼎縣白琳鎮(zhèn)一帶也開始制造生產“白琳工夫”紅茶,它被人稱為“來自東海仙山的瑰寶”。其產地福鼎縣地處福建東北,北西與浙江毗鄰,境內山脈延綿,著名的太姥山,巖壑奇秀,景色秀麗,為我國東南的地質勝地,重要的自然遺產。

相傳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鄉(xiāng)人曾移種繁殖一種茶樹,其成茶品質高于一般小葉種茶樹群體。此后在太姥山麓的白琳、翠郊、磻溪、黃崗、湖林等村相繼流傳,廣為種植。這種茶樹嫩芽遍被茸毛,毫色雪白晶瑩,萌芽早、產量高。如今的福鼎大白茶良種就是從中選育出來的。

“白琳工夫”紅茶興起于19世紀50年代前后,迄今約有160余年的歷史。當時,閩、廣茶商在福鼎縣經營工夫紅茶,以白琳為集散地,設號收購,遠銷重洋,“白琳工夫”也因此而聞名于世。到了19世紀后期,福鼎大白茶逐漸被利用代替原有的小葉種,成為加工“白琳工夫”的主要原料,使其質量有了顯著地提高。20世紀初,福鼎“合茂智”茶號充分發(fā)揮福鼎大白茶的特點,精選嫩芽,制成工夫紅茶,條形緊結纖秀,還有大量橙黃白毫,特具鮮爽愉快的毫香,湯色、葉底艷麗紅亮,取名為“桔紅”,意為桔子般紅艷的工夫紅茶。1936年曾產紅茶446噸,1950年后-1969年曾出口前蘇聯(lián)及東歐。1970年后基本停產,直至本世紀初才恢復部分生產,2009年產紅茶355噸。它的品質特征,幾乎代表“白琳工夫”高級茶的獨特風格,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



(四)世界高香名茶“祁紅”

“祁紅”是祁門工夫紅茶的簡稱,其茶香氣獨具,被國外消費者贊為“祁門香”,被譽為世界三大高香紅茶之一(即中國祁紅、印度大吉嶺紅茶、斯里蘭卡烏瓦UVA紅茶)。祁紅歷史產地在安徽省的祁門縣及其毗鄰的石臺、東至、黟縣、貴池等縣。它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境內村村有山,山山有茶,林木翠竹遍野,春夏時節(jié)更是“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云”。中國著名茶學家莊晚教授等于《祁紅》一文中記道:

自唐朝開始,祁門就盛產茶葉。所產的“雨前高山茶”就相當出名。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梁買茶去”的詩句。浮梁與祁門歷史上同屬一個茶區(qū),古時祁門一帶所產的茶葉,有一部分運到江西浮梁出售。唐朝咸通三年(862年), 歙州司馬張途所撰寫的《祁門縣新修閶門溪記》里,曾記載了當時各地茶商到祁門經營茶葉的情形:“千里之內,業(yè)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給衣食,供賦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黃而香,賈客咸議:逾于諸方。每定二、三月,赍銀緡素求市,將貨他郡者,摩肩接跡而至。”可見當時的祁門,茶市已相當興隆。宋朝馬端吟所著《文獻通考》,載有“……余州片茶……仙芝、嫩蕊、合福、祿合、運合、慶合、指合出饒池州?!别埑刂?,即今浮梁及貴池。明朝徐渭在一首詩中,將石埭(今石臺)、貴池的茶,與龍井、虎丘并提,可見其品質之優(yōu)。古時祁門一帶皆產綠茶,制法與六安茶相似,被稱為“安綠”。到清光緒元年(1875年),有一名叫余干臣的黟縣人,從福建罷官回籍,看到工夫紅茶暢銷利厚,便在至德縣(今東至縣)堯渡街設立紅茶莊,仿制工夫紅茶。為了牟取暴利,次年又在祁門歷口、閃里設立茶莊,擴大紅茶生產。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改制紅茶從胡元龍開始。胡為祁門南鄉(xiāng)貴溪人,他在一八七六年開設日順茶廠,改造紅茶。由于祁門一帶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制成的紅茶有天然的香氣,制茶工藝也精益求精,茶葉品質得到充分發(fā)揮。一八七六年祁紅試制成功后,成了后起之秀,蜚聲中外。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在出口茶價上也居紅茶之首。一九一三年,一百斤祁紅可售三百六十兩銀子。2006年“祁紅”主產區(qū)池州市產紅茶2335噸,產值1955萬元。